此網頁需要支援 JavaScript 才能正確運行,請先至你的瀏覽器設定中開啟 JavaScript。

Go to main content area
:::

96學年度第2學期短篇論文徵稿比賽 :佳作2名(經4A黃慧中&經4B楊曜聰)

編號5:經4A黃慧中

談「大學生打工」之效益

經濟系4A 黃慧中

在傳統中華文化下,「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只有透過仕途才較能在社會上發生影響力,求財富、地位、名聲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靠讀書做官。深受儒家文化的思潮影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家對於在位者皆賦予才德兼備的高度期待,必要時,德亦要勝過才,要培養德行,最直接方法就是熟讀聖人經典,觀其法,效其行。但是到了現代社會,在歐美國家,公私分明追求結果展現的國家,只要你有工作能力與較好收入,學歷、私生活都相對不那麼重要,美國總統柯林頓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在台灣深受儒家文化影響以及歐美文化洗禮,工作能力與收入佳還不夠,一定要搭配高學歷、好學校才更能受人尊敬,缺乏學歷的加冕,可能被譏笑為暴發戶,再再都顯示了台灣是個學歷掛帥的社會。

大學生的激增,也是台灣現代社會下的產物。在這資訊不對稱的環境下,台灣的父母都是依過去的經驗教導下一代,好好唸書,以後才有機會找到好工作。但要念多少書、多高的學歷,才能找到自己心目中最好的工作?每個人都是在有限的理性下做出抉擇。台灣學生過去多依賴父母經濟之援助,受限於自己經濟能力都聽從父母之安排,但大學是面臨人生的轉捩點,未來要進入職場工作,抑或是繼續走學術路線,應該要以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作為考量,父母最適化的選擇不代表能使自己效用達到極大值。

在大學時代開始打工,除了可以減少對父母經濟的依賴,充分朝自己的興趣前進,更可以讓我們提早開始認識職場,瞭解工作性質有哪些比較適合自己,減少未來工作搜尋成本。透過對工作的歷練,瞭解自己能力與學問不足之所在,讓自己的學習先找對方向,在學校學習更能事半功倍。並且由於學生是較被容許犯錯的身份,面對工作上的錯誤或失敗,多半能夠被原諒,相較日後脫離學生身份去工作,隨時都有可能因為犯錯而被開除的命運,學生時代犯錯機會成本相對較小。

在打工的過程中,如何維持課業、工作、社團等活動的平衡,非常仰賴自我時間的管理,學習如何做事情變的更有效率,也是打工中提供不錯的學習經驗。更可貴的是,人的一生中,總是需要不同類型的貴人給予幫助,藉由打工更能開拓自我的人脈存摺,學習如何與人應對進退、與人社交的能力,培養未來的資產。

從社會面之角度來看,大學生的打工提供了廠商高素質低成本的勞動力,降低廠商生產成本,使產品與服務更具競爭力。並且由於大學生尚屬職場上的新手,多半會抱持著「合理的要求是訓練,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練!」的態度工作,雇主可在任用大學生期間,挑選出適合的人才加以培訓,降低未來尋求適合人才之搜尋成本。此外,廠商可藉由任用學生的打工,瞭解目前學界的發展及培育出來的人才是否將來能與自己產業發展做結合,做為未來營運的參考,或是將產業所需求的人力素質意見傳達至教育部,讓學界能與生產面有更完整的搭配。

大學生打工除了有上述的好處外,亦有一些外顯及隱藏的成本。大學生若是時間管理不好,讓打工影響了學業,很可能造成延畢或重修,在學費上及未來人生目標達成所需的時間都會有所增加。此外,只有在求學時代的朋友,最不會因為利益關係而與你建立友誼,太早進入職場,會讓你減少機會與同學相處,缺乏深交的朋友。

根據1111人力銀行的調查大學生為了打工預計每周工讀時間,平均每周工時達近20小時,如比照一般大學最低應修滿128學分才能畢業的話,亦即每學期應修16學分,每周上課時數至少16小時。

在政府對教育的補貼下,台灣高等教育個人負擔學費相較其他歐美國家便宜,學生可能為了補貼生活費或當下對奢侈品的追求,低估了學習的成本以及更低估了受教後未來的收益,放棄在學業上所花之時間而選擇了現在相對低工資的工作,這時會大大降低了教育的外部效益。

此外,由於大學生缺乏社會經驗,在打工期間可能會發生一些糾紛或是詐騙事件,這時就可能會牽扯到警察或是法院的處理,或是立法機關為此訂立更嚴格了法條要求雙方遵行,立法程序的成本以及日後遵行的成本更是可觀。

除了社會價值觀、人生目標之追尋外,隨著通膨情況越來越嚴重,在學校內提供的獎學金大多是補助清寒學生,一般的學生根本無法申請,其次,校內提供的攻讀名額少,時薪採最低工資且工讀內容多屬單調,學生不一定可在其工作中獲得成就感,造成越來越多學生花越來越多的時間在校外打工。

筆者是很贊成大學生具有打工經驗的,但並不樂見學生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打工上,應該要適度平衡。因此建議學校可以和產業界合作,藉由產業實習計畫,除了降低學生在打工上可能發生的危險及糾紛外,更能讓技術或理論傳播便成商品化,提高廠商產出,學校可再請廠商提供更多的獎學金給一般想專心於學業或研究的學生,拓展更高更博之理論突破,達成雙贏之局面。

編號7:經4B楊曜聰

談「大學生打工」之效益

作者/楊曜聰

前言、

現今社會的多元化,大學生不再是社會上的少數,這些受著高等教育的學生們,在他們的職業屬性上,也已發展成不單單是純粹的「職業學生」,而有更多樣的兼職、打工在他們身上看見。究竟,年輕的他們,應不應該選擇打工?還是只需要念書上課、做個單純的學生就好?吾人以為,此時期的心智正持續地接受外來刺激與磨練,選擇打工的經濟理性,以及打工對於心智發展上的效果,可以值得我們深入衡量。

定義、

我們應該對大學生做個定義,依我國現有的體制觀察,大學生一般指的是十八歲到二十二歲這四年,接受大學教育,並且社會賦予學生身份與期望。我們發現這段時期,正好也是青年發展成為成年人的階段,然而持續的學生身份,使他們的價值觀涉世未深。

再者我們需要對打工做同樣的定義,承上所述,社會對於大學生仍然是以學生的身份作期望,對於非學生所職,跨至其他職業或領域的工作,都是一種兼職、打工。像是一名大學生白天上課,晚上到星巴克咖啡,以服務點餐、清掃收拾等工作為職務,就是一種跨至餐飲服務領域擔任服務計時人員的兼職打工,因為社會仍普遍以學生身份來看待該大學生,所以他服務人員的身份就是一種打工。

接著我們必須稍微定義一下,打工所面對的限制問題。大學生涯的四年,每個人的時間原賦都是相同而無法改變,面對這樣的條件,我們有時間分配上的限制,我們將一名大學生的生活選擇簡單地分為,study課業、part-time job打工、以及leisure休閒三種。課業包括到學校上課接受教育、讀書等相關的時間,打工就是以非學生所職的其他工作所投入的時間,休閒則是指非課業、打工的其他時間,例如上網、睡覺、散步等等。而這三者間存在著取捨的關係,也就是相互排擠,因為每個人時間固定,打工投入越多,相對地課業、休閒就會變得較少。

因此,我們必須探討,「大學生打工」的效益如何,以分析一位大學生應該如何決定他的大學生活。

問題與效益分析、

打工所帶來的效益如何?打工會遇到什麼樣的問題呢?以下我們將簡單從「打工帶來的思想轉變」、「打工造成的生活改變」、「不理性的打工決策」三個面向來分析打工的效益與問題。

打工帶來的思想轉變、

我們可以觀察到周遭的同學,幾乎在高中以前都是未曾有過打工的經驗。上了大學以後,打工這個選項可以很輕易的選擇投入,這對於大學生當下的思想、或是價值觀會帶來什麼樣的衝擊呢?

不曾工作的人恐怕不會瞭解工作的辛苦,不曾以勞力換取金錢的人恐怕不會體會金錢的可貴。大學生打工就是如此,在嘗試非學生的職務以後,大學生知道了什麼是現實。打工對於思想的衝擊,是使得未曾工作的大學生,用一種相對責任較小的方式去體會現實、瞭解工作,得到以往不曾接觸過的資訊。當承受不了這樣的辛勞,大學生還是可以退回原來的位置,成為一個沒有打工的學生。但是他只要有這樣的經歷,他成長歷程以來的價值觀,可能就會因此而受到影響,他可能認識到父母的辛苦,他可能認識到那些服務人員的辛苦,他可能認識到為五斗米折腰的無奈;所以他可能會體諒、尊敬爸媽,不再將某些事視為理所當然,他可能很自然地向服務人員說聲謝謝,他可能不再看不起那些曾經以為簡單的工作,而且他能理解到金錢的壓力。打工成了可以提供大學生接觸現實,又可以隨時選擇退出的管道。

大學生經歷這樣的衝擊以後會怎麼樣?他得到較多的資訊,這些資訊使他在未來的考慮、決策上擁有更健全的訊息集合,我們可能說,他變得比較成熟,思考的角度變得多了。這是一種效益,大學生藉著打工提前體認現實,對於生命也有新的領略,從單純的天真(或者說無知)到有所感受,這樣的刺激,對於未來人生真正進入職場,也是一種事先的心智演練,你增加了視野,可能提前做出不同於原來的決策,而有相對比較不容易失誤的結果。

大學的教育應該追求什麼?這使得打工所提供的心智上的刺激變得很有趣,課堂上也許不會告訴你這一元薪資到底要付出真實的多少勞動力,但是打工提供了。打工一直等著你,他要提前地告訴你這每一元的代價是需要犧牲多少時間,付出多少勞力,你應不應該繼續你原來的想法,去做你原來的決策呢?

打工造成的生活改變、

每個人擁有的時間固定,大家都想要神再多給他們幾分鐘,但是這不可能。每個人都是在有限制的時間裡,選擇最有效率的時間分配。

在假設沒有投入任何打工的情形下,一位大學生的生活選擇是分配某一段時間的課業,和其他時間的休閒。然而,在邊際生產力、邊際效用遞減的假設下,讀書從八十五分到九十分可能要比七十分到七十五分多讀非常久,而休閒太多可能會有在電腦前發呆,成天喊著好無聊的現象出現,如果現在新增了一個選項叫做「打工」,那麼會不會比較有經濟效率?

因為多了一個選擇,大學生得到的效用只會大於等於無打工選項的情況,因為他至少可以維持原來的選擇,但也可以進一步選擇投入打工,選擇的過程是因為效益比原來的選擇大。而一旦增加了打工的時數,就會在課業與休閒之間做出取捨,進一步減少課業、休閒的時數,而使得均衡的邊際生產力或者效用比原來高,這在經濟解釋上是十分地直觀的,我們常說一個人決定投入打工,會讓他學會時間管理,從這個經濟邏輯的推論也告訴我們,他的決策使得他的時間分配更有效率。

再者是打工造成思想、價值觀新建所影響的生活改變。當大學生因為打工而體會到其背後的價值觀後,可能會影響他對課業與休閒的看法,例如他可能會額外地體認到課業好壞的重要性,傾向在學業上更加努力,增加課業時數,並且減少休閒時數,激發出鬥志與強烈的動機使課業生產力的技術進步。我們可以看出,這對他未來的就業發展可能有正的相關。因為提前接受到現實的訊息,他可以及早地作出努力於課業這樣的決策,這一點是有經濟效益的。當然,衡量過後不見得每個人都會作如此的決策,但是我們相信,擁有較多的資訊集合,可以讓我們提前反應較佳的決策。

不理性的打工決策、

要探討這一點,是由於我看到了學弟因為打工而使課業荒廢的現象。然而,真的有所謂不理性的打工決策嗎?

相信很多人都會認同學生的身份應該好好念書,而否定過度的打工。事實上,以前述的狀況而言,我們應該很慶幸大學生有這麼自由的打工市場。每個人都可以自由自在的做其最理性的決策,我們有打工這個選擇項。可能打工帶來的成就感是課業所無法滿足的,可能打工的效益對他而言比較高,只要他個人的決策過程沒有問題,我們實在不應該去否定打工的效益,即使我們旁人認為他的機會成本可能有多大,那都涉及了我們自己主觀的想法而變得不客觀。理性的人不可能在衡量效益之後選了一個次佳的結果,這個結果必定是他當時最滿足的結果,而且時間持續地進行動態調整,或許某一天他選擇了退出打工,專心念書,那也是一種理性,他當下決定的生活一定是當下他最滿意的結果,但不一定是別人最滿意的結果。我們常說,他看他的日出,你聽你的鳥鳴,自己最清楚自己的生活要怎麼去過,大學除了課業,也還有戀愛、打工、社團這幾個學分,你應該最清楚自己應該怎樣去做選擇。

結論、

我們從打工對價值觀的新建,討論到打工的經濟效率,到最後究竟會不會有不理性的打工行為出現來討論,我們瞭解到,大學生時期打工,可以提前接受到現實社會的價值觀,有利於決策的提前反應。而打工這樣的選擇項,依每個人的考量不同,而有不同的投入選擇,因此他的社會效益恆大於無打工選擇項。最後是不理性的打工其實並不存在,每個人都在既有的資訊點做他最佳的決策,所以我們實在不必替他們做這層面的擔心。

Sanxia Campus |Undergraduate, MA, Ph.D.
  • No. 151, University Rd., Sanxia Dist., New Taipei City 237303, Taiwan (R.O.C.)
  • 02-8674-1111 # 67160、67161
  • 02-26739880
  • econ@mail.ntpu.edu.tw
Taipei Campus|Undergraduate (Extension Education)
  • No. 67, Sec. 3, Minsheng E. Rd., Zhongshan Dist., Taipei City 104380, Taiwan (R.O.C.)
  • 02-2502-4654 # 18120、18121、18122
  • econ@mail.ntpu.edu.tw
通過 AA 優先等級無障礙網頁檢測Copyright©2022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Economics